从事管理工作的CEO曾一度被认为是不必担忧被机器人威胁的脑力劳动者,但是近来的趋势无疑表明,机器人也同样可以把“心思”投放到管理岗上,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人类CEO很有可能并不会因为机器人的参与而压力倍增,而是感到更为轻松。
伴随着机器人大军的崛起、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换人”这个假想在工厂车间开始变为现实,之后规模日益扩大,取代人类接管了越来越多的机械性强的工作。如今,机器人已远不止是在工业领域和人类争抢饭碗,农业、服务业也面临同样问题。
按照人们早期的想象,机器人只会取代那些机械性重复的体力劳动,而脑力工作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人类的专属。然而近几年人工智能的惊人飞跃无疑暴露了这一预想的迟滞和落后。如今,能够从事教学、撰稿的机器人也已出现,甚至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2015年时还有业内人士预言人工智能在100年内都不会打败人类围棋高手,可短短两年之后,世界顶尖棋手柯洁也已不敌AlphaGo。
与教师、编辑甚至棋手相似,从事管理工作的CEO也曾一度被认为是不必担忧被机器人威胁的脑力劳动者,但是近来的趋势无疑表明,能够教学、写作的机器人也同样可以把“心思”投放到管理岗上,扮演管理者的角色。马云便曾在今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预测:“十年后,《时代周刊》年度最佳CEO是一个机器人。”不过,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就只能非此即彼、势不两立吗?至少从机器人与CEO的关系来看并非如此。人类CEO很有可能并不会因为机器人的参与而压力倍增,而是感到更为轻松。
参与管理工作的机器人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标准名称,不过业界有人称之为CRO。CRO可以是实体机器人,也可以是无所不在却又不可见的虚拟机器人,一如《异形》系列科幻电影中的“Mother”。毫无疑问,CRO背后将凝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力量。那么它将如何为人类CEO减压呢?
机器胜于人的首要优势就是无限的精力和不会有伤病的躯体。人类CEO会由于太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太长的工作时间以及种种生理因素而难以长期坚守岗位,机器人则可以代为接管这些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毕竟,即使再复杂的脑力劳动,也少不了基础的机械性内容甚至体力工作。其次,机器人不含情绪波动的绝对理性思维,虽然颇具争议,但对于多数的管理决策工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人类CEO可能会因种种情感的影响而做出草率、盲目、错误的决定,而基于算法和逻辑的机器人却从来只会为利益最大化考虑。此外,在资源的分配、人员的监管方面,机器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会为人类CEO省下不少精力。
有了CRO来分忧,CEO们便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人类之所长,投入到机器人所不擅长的种种工作中去,将更多才华用于规划长远的战略方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强大的企业文化以及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最终,CEO与CRO会成为良性互补的好搭档。
其实不只是CEO与CRO之间存在这样的和谐远景,很多工作在人机更替问题上都不是一刀切,因为脑力工作与体力劳动、感性与理性本就难以截然分割,需要人类与机器人的协同合作。人机之间,“大战”只是暂时现象,协调才是长远趋势。